半个世纪。五十年。这是一个纪念日,没有人能想象不去庆祝它。不管是私人小范围还是官方大范围,都没法想象。
目前并没有感觉到存在德中节日气氛。可能是因为疫情。近日在中国各地不断爆发的许多新的不大的疫情告诉大家:新冠还没有被战胜。在乌克兰发生的战争也压抑着情绪。还有总体来说非常不稳定的国际形势。再加上欧中关系也没有过去那么友好。
以前是值得庆祝的。
当联邦德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50年前决定建立外交关系时,中国还处在“文革动乱”中。蓝灰色的统一制服和自行车车流早就让位给了色彩艳丽又时尚的各种服饰以及各类豪车引起的大拥堵,而其中大部分是使用的“绿色”能源。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末给他的国家定下的“大跃进”,是直到20年后随着邓小平宣布的改革开放政策才得以开始。从中受益的不仅仅是这期间在全球各个领域参与顶级活动的中国人,例如这里提到的电动汽车领域。德国人也一样从中受益。中国去年再次成为德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对于很多行业的德国公司来说,中国是市场中的市场。在五十年的外交关系中,两国经济紧密相连,共同成长。
十年前,建交40周年的纪念日还成为了一系列活动的契机。三年来,德国人在中国上上下下都表现很出色。“德中同行”——这个口号表达了在经济、教育和文化方面更加紧密联系到一起的意愿。企业不仅展示了他们的经济业绩,同时也表明他们将自己视为中国社会的一部分。他们为了自己的员工也为了整个社会参与社会活动——这是他们的商业标签。那是留在记忆中的一次盛会。
十年后,世界大不同。这并没有改变德国公司在中国的主张,尽管这个国家如今在欧洲比起合作伙伴来说更多是被成为“系统性竞争对手”。德国和中国,德国公司和中国公司,德国人和中国人,都被要求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巨大挑战做出贡献。共同做出贡献。环境和气候保护就是这些挑战之一。未来的移动出行也是其中之一。摈弃化石原材料。重要的是不要停留在对话层面,而是将其深入——按邓小平的话来说,要暂时放下有些困难的问题,携手“塑造未来”。德国海外商会以此为题,值德中建交50周年之际开展了一系列对话活动。这些活动将在4月至11月之间进行。目标似乎很明确:在50周年之际,我们应该重新开始进行更深入的对话,而不是互相谈论对方。
请允许我在此做一个小小的(历史)附注:随着1990年德国统一,东德驻北京大使馆的大楼被接管。但历史并没有。东德和中国早已在1949年10月27日就建立了外交关系。
狄沛(Peter Tichauer)
狄沛(Peter Tichauer)是一位公认的中国专家。他创办了经济杂志《ChinaContact》并担任了该杂志20多年的主编,之后,自2018年起负责青岛中德生态园的德语新闻工作和公共关系工作。
Dieser Post ist auch verfügbar auf: 德语